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07:17:00
在北京,曾经淬火成钢的首钢老工业区变身“冰雪世界”,成为北京冬奥会的比赛场地。火车轨道枕木被做成休息长椅,建筑垃圾再生后化身“会呼吸”的砖……工业遗存经过保留改造获得新生,冬奥场馆走出一条绿色之路。
在广州,为了迎接即将举办的十五运会,一批老场馆高标准推进升级改造,焕发新活力。广州赛区将打造一个零碳建筑、一个近零碳建筑和一批绿建星级场馆,把“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落到实处,构建全民共享的运动休闲空间,推动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彰显一座城、幸福一座城。
★走进京津冀·北京★
■由“火”向“冰” 老钢厂与奥运结缘
2022年北京冬奥会时,在首钢园滑雪大跳台“雪飞天”赛场上,中国队摘得双金,无数观众见证了当时激动人心的夺冠时刻。首钢园正是工业遗存与奥运结缘的生动写照,还成为世界范围内奥林匹克运动带动城市更新的经典案例。钢铁与冰雪结缘,工业与体育交融,这座冬奥场馆走出了一条绿色之路。
“仓库”里的办公间
日前,记者来到首钢园。会展中心门前的“钢铁长城”正缓慢变身为一条充满科幻色彩、喷吐烟雾的“巨龙”,与身后外观锈迹斑驳的冶炼高楼展开跨时代对话。在冬奥公园,来自石景山区的一群小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正参观与冬奥会相关的建筑,隔着马路的北京冬奥组委办公楼是大家拍照不能缺少的背景。更远处是巍峨的“雪飞天”,由于其造型如同高跟鞋,又被称为“水晶鞋”。
首钢园(图源新华社)
首钢冬奥广场是首钢园内最先改造的区域,这里改造前为存储炼铁原料的区域,北京冬奥组委成为第一家入驻单位,并于2016年入驻5号、6号筒仓办公。
5号、6号筒仓是两个并排而立,高30多米、直径20多米的钢筋混凝土圆筒,筒仓上镂空雕刻出直径一至三米的圆孔,成为富有灵动气息的“外骨骼”。
这些圆孔可不只是为了好看的。筒仓原本上下贯通的内部空间被分割成六层,依靠外壁上的大小圆孔采光通风,成为紧凑实用、功能齐全的办公楼。为了雕刻出圆孔,从原来筒仓外壁切下来了不少圆饼。即便是这些混凝土圆饼,也都被做成了室外的装饰性座椅。在冬奥广场,类似的“废物利用”案例还有很多。
首钢园(图源新华社)
建筑垃圾再生 变“会呼吸”的砖
首钢园的绿色底色,远不止于场地的改造使用,环保理念深植于办公区的各个细节中。当时的办公区中,步行道旁的景观使用了厂区轨道枕木。部分照明设备是从首钢二型材老厂房中拆除的旧灯具,景观工程中利用部分废弃的材料和设施进行艺术再加工,设计成为景观小品。此外,当时办公区运用了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纤照明、无负压供水系统、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等先进生态节能、低碳减排新技术。
绿色、生态、低碳可谓是首钢园转型的硬指标。园区内人行道铺设砖都是生态透水砖,以水泥、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等为主要原料,具有过滤雨水、吸音降噪、改善土壤等优点,它被称为“会呼吸”的砖,是对“海绵城市”的有益实践。
在场馆上,首钢大跳台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钢结构建设的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场馆,使用了新型特殊性能钢材、大型构件高精度装配建造技术、赛道基准面与雪面控制技术等,结合科学办赛与赛后利用,在部分技术领域实现国际引领。其中,自主研发的新型特殊性能钢材与高强度结构钢组合,节省用钢量9.75%,减少碳排放量约950吨。
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图源新华社)
北京冬奥会是迄今为止第一个“碳中和”冬奥会。“水立方”变成了“冰立方”,“冰丝带”成为世界上第一座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制冰的大道速滑馆,3大赛区26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中国以实际行动兑现了“绿色办奥”的承诺。而首钢滑雪大跳台成为冬奥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直接结合的竞赛场馆,工业遗存与奥运结缘,由“火”向“冰”的蜕变,正是北京冬奥会绿色办奥的生动体现。
冬奥遗产“绽新花”
北京冬奥会后,作为冬奥遗产的首钢园并未停止蜕变,其在冬奥会元素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文化、体育和创意元素,打造多元化场景和生态,聚焦产业类项目落地,不仅让园区成为城市新消费目的地,还成为产业加速复兴的城市更新空间。
目前,首钢园“+科技”打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钢高地,已引入腾讯、国际云转播、八院云箭、深空探测、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等一批龙头企业,落地数字内容共享制作中心、未来出行体验中心、仿真实验室等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体育、+文化、+会展”,首钢园已成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科幻大会等会议的永久会址;承接一年一度的国际雪联滑雪大跳台世界杯等国际赛事;利用三高炉等特色工业载体打造全球首发中心,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秀场”等。
“+生活”利用场地特色打造京西特色消费区,带动片区经济增长。2025年春节首钢园登上社媒打卡地TOP3,滑雪大跳台举办科技新春嘉年华,首钢一高炉·SoReal科幻乐园推出新春专场,吸引超20万游客到访体验。
首钢园改造转型全过程的见证者、来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首钢园责任规划师鞠鹏艳认为,首钢园案例回答了城区老工业区复兴改造的一种新可能性,它的改造具有高品质的城市形态,通过这种路径实现转型和复兴发展,首钢园提供了范本。
首钢园(图源新华社)
北京市石景山区:“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活力赛场”
首钢园紧抓冬奥机遇,对老工业厂房进行功能改造和空间更新,激发了传统工业空间的使用潜能,完成由钢铁冶炼、封闭空间向现代服务、开放融合全面转型,成为推动北京城市发展、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和工业区复兴的典范。串联滑雪大跳台、历史古迹等建筑的北京冬奥公园,不仅“以废治污”,实现多样化的“绿色循环”,还将城市建筑、工业厂房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实现绿色、生态和谐发展。
石景山区以夏奥冬奥筹办为契机、首钢搬迁为牵引,走上疏解提升、转型发展之路,曾经的传统工业区实现了由“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活力赛场”的精彩蝶变。
未来,石景山区将继续推动首钢园向社区、街区转变,做好城园融合文章,全力打造城市复兴新地标,打造京西时尚活力中心。同时,联动打造智慧园区,建设专业化、智能化、规范化的管理服务体系,形成更多应用场景。
首钢园(图源新华社)
★走进大湾区·广州★
■低碳办赛老场馆“绿色”变身
地处广州新中轴线的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改造工程已完成竣工验收。这个1984年动工、1987年落成的场馆,已先后迎来六运会、九运会、广州亚运会,今年这里将举办残特奥会开幕式、全运会女子足球项目(女子16岁以下组)。
老体育场有了“低碳大脑”
“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将成为全国首个近零碳既有大型体育场改造项目。”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场馆建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所谓近零碳建筑,是指通过优化设计降低用能需求,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碳排放指标符合相关标准的建筑。
从场外看,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建筑外立面如故,觉察不到明显变化。“天河体育中心已经被列入‘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我们尽量保留它的历史记忆,外观不做太多改动,也充分利用原有的岭南特色外遮阳结构。”广州市设计院工程师聂珺说,“改动主要是把原来单层玻璃铝合金外窗更换为节能的LOW-E中空玻璃隔热铝合金外窗,降低传热系数和太阳得热系数。”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
建筑的围护结构改造,只是近零碳建筑升级改造的两大技术路线之一——被动式设计,就好比“躺着也能降碳”,通过改善通风、采光、隔热性能,减少空调、照明的需求。而另一大路线,就是主动式设计,通过采用高效智慧的空调、照明、电梯、热水系统,引入可再生能源、能源管理系统等,降低碳排放。后者正是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近零碳改造的重点。
“我们采用了超高效空调系统,设备能效比代表最高节能水平的国标一级能效标准还要高。室外机设置辅助喷雾降温系统,微小水雾的蒸发会迅速吸收周围的热量,有效降低室外机的运行温度,减少因高温导致的性能下降和能耗增加,使其能效高于国家节能标准20%以上。”聂珺介绍。室内机兼顾节能和舒适,房间内空调温度均匀,避免了这边观众穿外套、那边观众直冒汗的冷热不均场景。
体育场馆的夜间照明也是耗能“大户”,此次改造将原来的金卤灯改成LED节能灯,满足照明功率密度相比节能标准要求降低40%以上。照明系统按需采用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进一步实现运行节能。电梯则采用A级能效电梯加变频控制系统,减少能量消耗,节省运行成本。
场馆之外,天河体育中心的多处停车棚顶部,铺上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板,面积约3500平方米。在这些地方设置光伏发电,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不影响正常采光需要,一举两得。据测算,光伏系统年发电量不少于50万度,实现光伏自发自用、余电上网。
在运营层面,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还有一个“低碳大脑”——数字化能碳管理系统。系统可在线实时监测运行过程中的能耗,对建筑主要功能空间的室内环境进行监测,包括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通过数据分析、集中控制空调系统、热水系统等。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
攀岩场自发电余电还能供自行车馆
比近零碳建筑更进一步的是,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攀岩场场馆开放服务处将成为国内首批零碳体育场馆改造项目。改造从降碳需、提碳效、碳补偿三大方面入手,打造零碳建筑。
首先是降低碳排放需求,项目结合建筑立面改造,采用屋面楼板外挑设计,提供更佳的遮阳效果,屋面和外墙立面采用浅色涂料,减少夏季辐射热负荷,并根据建筑使用功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这些设计都是为了降低室内温度,尽量少用空调。在提升碳排放效率方面,改造使用高效机电系统,包括1级能效空调、2级能效以上电热水器、节能LED灯具,使建筑本体节能率达到53%、降碳率达到46%。
场地内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光伏,负责抵消剩余碳排放量,实现零碳运行。按照最初的方案,光伏板拟设在场馆开放服务处屋顶。“考虑到原建筑为观众看台,设置在此有安全隐患,且附近有树木遮挡。我们将光伏板调整至原攀岩建筑的屋面上,既保证安全,又能使光伏板充分接触阳光。”珠江设计驻场工程师梁伟彬说。经计算,项目年耗电量约3.26万度,光伏系统年发电量达20万度,不仅做到自给自足,还有剩余发电量供给旁边的自行车馆使用。
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攀岩场
与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攀岩场隔湖相望的大学城体育中心体育场,则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进行改造。改造通过建筑空间和室外园林的设计提升,营造出具有岭南风韵的绿色低碳现代化体育场所。室内外空间设计融入岭南园林的设计元素,植被的选择优先考虑本土种植,既能适应当地气候,又能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攀岩场的改造以体育场为基底,连接大学城中心湖公园和周边自然山体,构建人与自然开放共享的生态体育公园。这不仅强调场地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创造出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通过景观绿化和道路提升,巧妙地引入周围的山脉和水系,提供一个充满活力、健康和可持续的休闲空间,鼓励更多人参与到户外活动中来,享受健康生活。
大学城体育中心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场馆建设部:一场馆多场景提高资源利用率
十五运会比赛场馆九成以上为现有场馆。为实现绿色低碳目标,广州赛区采用“1+1+1”模式,即一个零碳建筑、一个近零碳建筑和一批绿建星级场馆,实施差异化改造策略,焕发老场馆新活力。15个主要场馆至少达到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大学城体育中心体育场、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均按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进行改造。
为了提高场馆全生命周期的资源利用率,改造兼顾赛时与赛后使用需求,确保赛后场馆功能空间灵活转换。改造构建“一场馆多场景”运营模式,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充分利用二层平台打造环形跑道,赛时可作为大型观众疏散平台,赛后则开放成为全民运动、休闲、观光的共享空间。
专家点评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委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唐燕
绿色转型和功能再造关键是要对环境友好并能形成循环发展
城市要进行绿色转型和功能再造,关键是要对环境友好,并能够形成循环发展。我认为,北京首钢园和广州天体中心都在体育设施的建造上实现了绿色零碳,但这两个例子又有所区别。
首钢园作为冬奥会的承载地之一,体育对老工业空间的功能焕新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是把当时冬奥会的办公场地落在了首钢园,另一个是在冷却塔和湖面附近做了大跳台,大跳台是一个新的设施,但这个新设施是在工业遗址的场地上建造的,它与环境融合的同时发挥了体育赛事的功能,也拉动和宣扬了首钢园的文化品牌。此外还在六工汇里进行了很多体育培训、体育训练以及体育设备的商贸活动等。体育对工业园区的转型从多方面切入,这些切入都以发挥老工业建筑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则是对一个已经有多年历史并举办了很多重要赛事的场馆进行改造。基于零碳建筑的目标,它很注重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对能源系统、设备系统的改造,使它符合绿色低碳的建设标准,让空间在能耗上实现提质。
这两个案例都给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更新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参考。在城市更新中,要有意识地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技术又能促进城市更新以更好的方式建设和落地,这种建设和落地不完全是拆旧建新,而是在已有的环境基础上做增补或做改变、升级,实现新功能的同时实现对环境的友好。
统筹/何超、麦蔼文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天研、白志标、于梦江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骆昌威(除署名外)
视频统筹/高凯珅
视频/陈铭曦、罗知锋、骆昌威、白志标
视频剪辑/陈铭曦
配音/闫琦
视频封面/谭惠兰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马俊贤
北方强风进入最强时段·山西大同:大风致部分列车停运,多为往返北京方向。责任编辑:央视网
2025-04-12 17:44:004月12日14时30分,北京日报记者实地探访西直门立交桥及北京北站发现,两地风力适中,但受大风橙色预警影响,户外行人明显减少。目前全市仍处大风预警时段,阵风可达10级,提醒市民尽量减少外出,注意防范高空坠物。伴随气温明显下降,外出需添衣保暖。
2025-04-12 16:55:00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骆倩雯最近1小时(12日9时至10时),京城的风力还在逐渐增大,大部地区阵风8~11级,山区局地14级。根据监测,全市最大阵风风速出现在门头沟高山玫瑰园(高山站),达到了14级,风速42.0米/秒;平原地区最大阵风风速出现在通州西太平庄,为30.5米/秒的11级风。14级的极
2025-04-12 12:24:00【北京市商务局:供应充足无需抢购】财联社4月12日电,据“北京发布”消息,面对大风天气,市民纷纷提前囤货。4月11日,据各大商超和生鲜电商平台消息,企业已经提前加大生活必需品备货量,加量生产生鲜商品,并同步补充配送运力,开启极端天气预案,保障骑手配送安全。北京市商务局表示,北京生活必需品量足价稳,市
2025-04-12 08:58:00北京商报讯(记者 吴其芸)4月11日,为应对极端大风天气,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钟鼓楼、香山公园等北京多个景区、公园发布临时关闭公告。其中,为保障观众人身安全,加强对故宫世界遗产地的保护,故宫博物院决定4月12日当天闭馆,4月13日开放。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钟鼓楼、恭王府博物馆等将于4月12日
2025-04-11 19: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