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07:03:00
千年古都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历来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横贯亚欧的“钢铁驼队”和日趋繁忙的“空中走廊”弥补了西安不沿边、不靠海的“短板”,又一次让西安站在了联通世界的“十字路口”。
通过构建立体多维的交通网络,一个道通天下、物畅其流、产城融合的“枢纽西安”正在加速崛起,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对我国内陆开放的战略支撑作用愈发彰显。
通道:立体交通网络加速形成
在西安国际港站,硕大的起重机将一个个整齐码放的集装箱装上列车。在另一条铁路线路上,一列抵达的中欧班列(西安)正在进行卸车作业,大货车司机通过手机客户端匹配,在西安国际港站南货场精准地驶入泊位,等待起重机在十几分钟之内完成卸车装运。
“今年2月,我们创造了一天装车25列、1366车的新纪录。通过对中欧班列开行相关的近20个岗位的作业流程标准化、清单化,进一步提升了中欧班列(西安)的运输效能。如今,平均每100分钟就有一趟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抵达或始发。”西安国际港站党总支书记师志远说。
从最初每年开行百余列,到2024年开行突破4900自然列,中欧班列(西安)不断刷新纪录,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等“新三样”成为热门货品。西安国际港物流基地中铁特货西安分公司的业务员仵兆昱表示,去年,他们帮助设在西安的比亚迪和吉利主机厂发送了49列国际联运(西安)专列。“今年前两个月,我们通过国际联运和海铁联运,向境外发出了2万多辆汽车,发往近30个国家和地区,较去年同期增长100%。”仵兆昱说。
“目前,中欧班列(西安)向西、向北创新开行跨里海、黑海‘两海线路’,中欧班列(西安)干线通道增加至17条,基本覆盖欧亚大陆全境;向东常态化开行西安至青岛、宁波国际海铁联运五定班列,无缝对接全球航运体系;向南开通了中老、中越国际货运班列以及西安至尼泊尔、巴基斯坦公铁联运线路,实现南北、东西国际物流通道在西安聚集融合;通过‘干支结合’的方式构建了‘+西欧’集结体系,集结线路达到19条,资源要素的吸引力持续增强。”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小军说。
陆上有“钢铁驼队”纵横驰骋,空中则有国际航线不断延展。今年2月份,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正式开门迎客。作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的核心工程,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被称为“超级航站楼”,该航站楼总建筑面积70.5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超过原有的3座航站楼面积总和。
T5航站楼建成投用,成为空中丝路的重要“启航站”,也标志着西安国际性航空枢纽建设迈入全新阶段。据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发展和经济运行部负责人党李明介绍,空港新城联合相关部门,目前已开通超过45条全货运航线,包括至匈牙利布达佩斯、比利时列日等欧洲重要节点城市的国际货运航线,初步构建起“向西开放、向东集散、辐射全球”的货运航线网络。
枢纽:内连外畅效果凸显
位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的陕西星空跨境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保税仓中进口的日用品、化妆品排列有序,工作人员正将消费者购买的进口商品装车出库。公司负责人兰祎博表示,立足西安物流枢纽的便利条件,今年公司开始面向欧洲市场出口轻工业产品。
随着跨境电商不断发展,丰富多样的进口商品来到西安人身边,国外消费者也能对产自西安的商品“触手可及”,这背后的物流网络支撑,离不开西安物流枢纽建设的提速。
据西安市发改委副主任王凯介绍,自2018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启动以来,西安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入选国家建设名单,成为全国首个不靠海不沿江的综合物流枢纽城市。2024年,西安“四枢纽一基地”实现货物吞吐量1.35亿吨,物流业务总收入达到1626.36亿元,聚集各类制造、商贸、物流企业超过2.5万家。
“物流枢纽建设,达到了‘一升一降’的效果。升,指的是物流效率提升;降,则是物流成本降低。”王凯说。
通过推进“4枢纽+1基地”建设,西安高能级枢纽平台效果不断显现:
——提效率。西安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持续拓展服务网络,末端配送网点分别达到704个、2860个和2200个,覆盖了全国三分之二以上地级城市,进一步推动先进制造业、国际国内贸易等发展。推进智慧物流,打造“数字班列”,中欧班列(西安)对外与哈铁数据互联互通,在境内率先实现海关和铁路数据联通、智能报关、启运港退税等,运行效率提高三分之一以上。
——降成本。西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推动中欧班列(西安)至全国76个站点的运费下降30%,出口货物通关时间由1.6小时压缩至0.8小时。西安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与广州空港枢纽合作建设航空物流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打造业务互联和数据共享的数据资源池,数智赋能降本增效。
——优服务。“一企一策”精准助力陕企“出海”,开行比亚迪、吉利等定制专列。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为了让临空经济区5万余经营主体享受到便捷高效的物流体验,相关部门创造性地实行了货物在机坪“直提直装”,“互联网+进口快件”大数据辅助通关,保税航油,国际快件、国际邮件和跨境电商“三关合一”快速通关等一系列创新案例。
随着陆港、空港等枢纽的日臻成熟,快递物流、跨境电商等产业快速发展。圆通速递西北大区人力资源负责人邵幸说,圆通速递设在空港新城的西北区域中心,去年快递吞吐量达10亿件,较2023年增长33.3%。“设在西安的西北区域中心,从全国来看,规模已经跻身前五了。我们在246亩土地上新建的圆通丝路国际港项目,明年年底前就将正式建成投产。这个项目一方面会帮助圆通丰富多式联运业务,另一方面将帮助企业通过内部联通,打通到中亚的运输环节。”他说。
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
如今的西安,内联外畅的立体交通网络不仅为贸易往来提供了便捷,也带动了产业聚集和产城融合。枢纽效应正加速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汇聚,通道优势正向发展胜势转变。
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满载着1300吨哈萨克斯坦成品面粉的中欧班列,通过西安国际港站专用线缓缓驶入爱菊粮油集团工业园区。此次“门到门”运输方式自哈萨克斯坦北哈州的爱菊粮油集团海外厂区铁路专用线始发,抵达西安国际港站后,直接通过铁路专用线进入爱菊集团的西安厂区。
“中欧班列通过铁路专用线,直接开进了我们的产业园区,实现了从国外仓库到国内仓库的直达运输,显著提升了货物运输效率,降低了企业运输成本。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中欧班列的通道优势,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建立从种植、加工到仓储、物流的全产业链条。”西安爱菊粮油集团党委书记刘东萌说。
中欧班列开进产业园区,是西安枢纽与产业“耦合力”不断增强的表现。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13个物流园区、200多家物流货代龙头企业因临空经济而建、而兴,“四通一达”等龙头企业都在西安建立了面向国际和西北区域的分拨中心。
物畅其流,成为企业落户的吸引力。在西安浐灞国际港距离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不远处的陕西康佳智能家电有限公司,记者看到,车间明亮整洁,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一派繁忙景象。公司总经理陈钊说,公司的核心产品是洗碗机,主要出口欧洲,以往走海运到欧洲需要45天左右,如今通过中欧班列仅需15天。截至今年3月中旬,陕西康佳通过中欧班列一共发出了47个专列,出口冰箱、洗衣机、洗碗机等产品超过21万台。
通过推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西安浐灞国际港正在形成越来越强的产业聚集效应。西安浐灞国际港港口及临港产业园副主任马耀栋说,得益于便捷的物流通道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多企业在国际港务区汇集。“一带一路”临港产业园已聚集一大批先进制造业企业,主导产业包括消费电子、医工科技、新能源等,其中不少企业是从东部地区迁移而来的。
西安通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栋认为,随着现代物流战略支点城市建设,西安将在服务全国大局的同时,带动自身产业发展,各类产品在这里汇集流通,西安的仓储、物流、商贸、金融等产业也将依托此次更高位的城市功能定位,迎来更多政策支持、发展平台和合作机遇。
记者 姚友明 赵英博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人民财讯4月16日电,记者从15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北京将高质量建设国际医药创新公园,以国际标准建设“类海外”创新生态,同时打造医药健康监管和技术创新“试验田”。国际医药创新公园位于南五环两侧,南中轴以东、京台路以西部分,规划总用地面积约5.8平
2025-04-16 07:32:00千年古都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历来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横贯亚欧的“钢铁驼队”和日趋繁忙的“空中走廊”弥补了西安不沿边、不靠海的“短板”,又一次让西安站在了联通世界的“十字路口”。通过构建立体多维的交通网络,一个道通天下、物畅其流、产城融合的“枢纽西安”正在加速崛起,在全方位、多
2025-04-15 07:03:00【来源:广州市政协_市政协要闻】近期,市政协副主席张雅洁率队赴琼海、三亚开展“推动广州干细胞和再生医学产业发展”专题调研。此次专题调研旨在助力我市建立广州干细胞资源库,联动中、下游产业链,推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业高质量发展。市政协教科卫体委、黄埔区政协有关负责同志,市、区政协委员和有关专家参加调研。
2025-04-15 04:29:00编者按|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基础,新兴产业一直是区域经济竞争中的“兵家必争之地”。贵州明确提出,要构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体系,发展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新兴数据等未来产业。习近平总书记也要求贵州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贵州日报天眼新闻策划推出“贵州产业新势力”系列报
2025-04-14 13:47:00原标题:宁夏支持规范社会力量发展养老产业中工网讯(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马学礼 李静楠)日前,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了《关于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发展养老产业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丰富居家社区服务、优化机构服务等13条支持措施和完善价格机制、强化综合监管等5条规范措施,以促进
2025-04-14 09:21:00